师德建设与教师发展

发布日期:2015-08-26   来源:党支部   

主讲:钱桥学校 陈晓华

一、师德:教师必须承受之重

师德是一个亘(gen)古常新的话题,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必备条件。自古以来,关于师德就有很高的定位,教师在道德上承担了超过一般社会成员的责任。汉代思想家杨雄把教师看作是人们道德的楷模,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1996年,由法国人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也进行了深刻论述:“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教育频道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0000余名公众中,有79%的人认为教师应该比其他职业的人在道德上负有更多的责任。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和表率,教师本身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1、师德在教师专业化的时代也是专业的。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六个核心内容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其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爱学生”是教师专业道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专业表达的核心任务;“为人师表”是教师专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保障。

2、师德是教师自我人生的道德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这其实是将师德定位为一种“师德规范”,固然,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但更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德和德性。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事实上,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力量,而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走向幸福生活、提升生命存在品格的基石,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所以,师德是教师自我人生的道德追求,自然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性活动的基础。

3、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识与修养、能力与品行的和谐共生。道德性是教师劳动的第一特性,离开这一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创造性展示,更是教师道德智慧的自然流溢;既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德行的展现。教师职业的道德特性决定了教师所传授的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负载着某种价值意义和道德意蕴。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其专业能力的循序发展,更是其职业品质和道德人格的自觉生成,是学识与修养、能力与品行的和谐共生。

二、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他的传世著作《老子》第二十七章中,提出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观点,愿意是:善良人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人则是善良人引以为鉴的资料。他认为,作为老师,当然应当有学问,但是,除了有学问之外,还必须有好的人格、好的品格。文中老子把人格和品格归结为一个“善”,强调老师应所具备的第一品格是“善”。这“善”,在我们看来就是要做到三个“爱”。

 1、“爱事业”:即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而不是当成谋生的手段。事业就要奉献,就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可以教育好,即使有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对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们转化。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确信教育的力量,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曲折,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辛劳的硕果。

2、“爱学生”:即不以学生的学习优劣、品德好坏、家庭地位高低、相貌美丑为转移。而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陶行知老先生曾明确指出:“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而且是他们身边的学习榜样。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3、“爱自己”:一方面要保重身体,使自己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一,要坚持终身学习,做流动的清泉。终身学习最早源于《尚书》:“惟斆(xiao)学半,念始终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译文:教学相长,教是学的一半;自始至终不忘坚持学习,道德就会不知不觉地逐步完善。) 《尚书孔氏传》:“敩,教也;教然后知困,是学之半”。正如孔子所曰:“亦教亦学方为师”。其二,要坚持“无私”,要做“无隐”之师。“无隐之师”是孔子率先提出的,记载在《论语·述而》中,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你们这些小子,以为我当老师的会对你们有什么隐瞒?告诉你们,我是不会对你们隐瞒什么的。我孔丘的行为没有一件是不可以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正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定的,教师必须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造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我理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职业态度),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职业技能)。

三、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教育观是指教育者对教育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学生观、教育观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1、传统学生观、教育观的特点及影响至深的两大完全相左的教育理论。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与之相对应,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与这种教育观、学生观相匹配的教育理论是“外塑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任人随意描绘或捏塑。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容器”,可以任意进行填塞。这一理论的代表们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他们认为教师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具有绝对的权威。德国的赫尔巴特把教师与学生比作舵手和航船,认为学生的成长全仰仗于教师的指导。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我国教育影响较大的凯洛夫在《教育学》一书中也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一观点虽然强调了社会需要和教师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种完全与传统教育观、学生观相左的教育理论是“内生论”,或称“儿童中心论”:

这种观点则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一观点强调儿童的发展,并且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达到社会行为的和谐。他们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的地位,抹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的特征及现代践行典范

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成“人——发展中的人——社会独立的人”。正确的教育观:即尊重、理解、热爱学生——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来施教——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厚爱与期待,那么他将更加亲近教师,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要求,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收获神奇的教育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革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起来了。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应用于教育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了“暗示”具有神奇的魔力。如果学生感受到老师漠视甚至歧视,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将会使他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习效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积极肯定、寄予厚望,通过赞许的  、激励的语言、期待的眼神来滋润学生们的心田,学生感到老师的喜爱或关注,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教育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质就是“爱的教育”

霍懋(mao)征老师:曾任教于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是全国首批(1956年)特级教师。在基础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有“南斯北霍”之称(“南斯”指南京师范附小的斯霞老师)。她用一生的教育实践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邹有云老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任教于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黄岭村太阳山教学点,一人一校,任教四个年级所有科目,默默坚守山村教学点36年。他提出了:“让爱的阳光照亮深山”。

黄静华老师:全国特级教师,任教于上海尚文中学,“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是她的教育格言。她说:“我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使我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失落,多了一份希望。”

盘振玉老师:全国师德标兵,任教于湖南郴州五马珑小学,她用自己的青春演绎着“用大山一样的情怀,让爱在大瑶山中不断延伸”,被学生称之为“老师妈妈”。

林崇德老师: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他指出:“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我们师德的核心,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叫师魂”。

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站稳讲台,能上好一门课,且教学水平要高超,教学效果要好。在我们看来,关键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因材施教,实现人尽其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往往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利用人才、明于识人,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进行不同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提高和转化,使所有学生真正“百花齐放”。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想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我们教师应当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我们教师应树立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又要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个个发展,人人成功”。

2、坚持启发诱导,培养创新人才。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被世人称之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就主张教学应坚持启发诱导。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主张。“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角的样子,这表明他未开动脑筋去思考或者是他的接受能力还不够,教师就暂不必多讲,否则就是包办和硬灌,难于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启发教学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启发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二,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三,要让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扩大认识范围,提升思维能力,生发创新思维。

3、坚持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为目的教育,从社会来说,它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就个人来说,它要使新一代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因此,我们当前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继续教育打下基础。它更注重于要求学生具备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具有广泛内容,它既涉及课本知识的学习,又涉及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涉及能力的培养,又涉及观念与意识的形成;既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又涉及研究问题的策略。我们教师应坚持“以学定教、以教示学”的理念,从三个层面来落实学法指导。

其一, 在基本方法层面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学法指导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怎样学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等。并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模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二,在思维方法层面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活动,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的感受,才能透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知识的习得需要通过听、说、读、写、想等多个环节,而关键是个“想”字。通过引导学生“愿想”、“会想”,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三,在自主学习层面上,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学会学习”并不指只会在学校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而是要学会将来在生活、生产中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继续学习,直至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当前学法指导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层面。


总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她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育是天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育德;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被视为道德的化身,父母的替身;而且被当作社会的典范、人类的楷模。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来追求,志存高远,自觉履行“为人师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称号。


最后,让我们用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评价,来结束今天的交流,并与各位老师共勉:“要知道,我不是一个教书匠,我是受社会所信托的人,社会把培养、教育新人——未来一代的事业托付给了我,这是我的最崇高的事业,是我的头等大事,是我的职业义务。这是我的使命。”


分享到: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97号

版权所有:上海奉贤区钱桥学校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长丰路106号

电话:021-57596276